日前,医院医院成功完成了首例B超定位下穿刺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术,成功治愈了一名巨大鹿角形肾结石患者。此次成功手术标志着医院泌尿外科手术跨上一个新台阶。
患者某男,61岁,因“右侧腰腹部隐痛5月加重伴尿频尿急1周”入院,经B超及泌尿系CT检查明确诊断为“右侧巨大鹿角型肾结石”,为进一步诊治收入外科综合病房。
入院后,院长、泌尿外科主任医师谢群亲自安排病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检查,为患者制定了最佳手术方案。谢群表示,目前治疗肾结石的方法有:观察结石自行排出、药物排石治疗、冲击波碎石(ESWL)、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、经皮肾镜碎石术、腹腔镜取石术和开放手术。
谢群分析认为,经皮肾镜取石术是近十年发展较快的一种微创治疗手段,是在腰部建立一条从皮肤到肾脏的通道,通过这个通道把肾镜插入肾脏,利用气压弹道碎石工具,把肾结石击碎取出。就是所谓的“打孔取石”。主要适用于2cm以上的肾结石、体外碎石无效或伴有明显肾积水的2cm以下的肾结石、以及部分输尿管上段结石。
传统的“开刀取石”方法,需要在腰部做一个20cm左右的大切口,切开腰部的肌肉,把肾脏分离出来,在肾盂或肾实质切开一个小口,将结石取出来。这种方法损伤大、出血较多、痛苦重、恢复慢。通常手术后需要住院7天左右。因为手术切口大,不但皮肤不美观,而且手术后患者的体力受影响比较大。
与开放手术相比,经皮肾镜取石术具有损伤小、痛苦轻、取石彻底、恢复快等优点。腰部的切口通常小于1cm,因为不切开肌肉,因此不但不影响美观,而且手术后对劳动力几乎没有影响。
此次手术,由院长、泌尿外科主任医师谢群,副院长、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杨信,外科主治医师刘鹏,麻醉科主任梁鸿雁组成的医疗团队完成。手术中,在B超引导下穿刺进入肾脏,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,穿刺状态理想,有效避免了重复穿刺,降低了穿刺副损伤及术中出血的风险,缩短了手术时间,提高了手术安全性。患者术后复查提示结石已完全清除,实现了微创、高效治疗结石的目的,已于近期康复出院。
谢群介绍说,他将利用自己的专科优势,尽快建立起“西部泌尿外科中心”。争取在短期内,医院的标准将“小专科做精,大综合做全”,让西部群众也能在家门口享受到高水平的诊疗服务。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